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数据驱动新阶段******
1月4日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第五届数据资产管理大会”发布 的《大数据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我国大数据技术产业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已形成数据存储与计算、数据管理 、数据流通、数据应用 、数据安全五大核心领域 。
从《白皮书》披露 的数据看,我国大数据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体系持续优化,市场前景广受认可 。
从创新能力看,2021年我国发表大数据领域论文量占全球31%,大数据相关专利受理总数占全球超50%,均位居第一 ;从生态体系看,2021年我国大数据市场主体总量超18万家,形成了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 、创新企业不断涌现 的发展格局;从市场前景看 ,2021年我国大数据相关企业获投总金额超过800亿元,创历史新高。
“2022年,我国在政策、人才 、资金等方面持续加码 ,为大数据后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特别指出 ,《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 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 的印发 , 是我国探索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迈出重要一步 。
尽管我国数据生产要素制度建设再获关键政策支撑,但未来发展 ,还要看大数据技术产业 ,即五大核心领域如何应对挑战 。
针对《白皮书》罗列 的各项挑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以数据流通领域为例指出 ,数据流通技术提供了“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可控可计量” 的数据服务新范式,数据流通市场逐渐从“以数据产品为主”向市场驱动的“以数据需求为主”转变,挑战也越发凸显 ,比如,数据权属界定 的场景与问题复杂 ,对参与数据流通 的主体权利关系 ,理论 、制度和产业实践层面均尚未形成共识;数据 的估值定价尚缺乏科学、标准 的评价方法 ;数据流通 的准入 、竞争等行为约束没有清晰的法律界定 ,配套规则不完善 ;隐私计算等数据流通关键技术应用不成熟 。
谈及被列为首位挑战的数据权属界定,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建民说 :“从土地到石油,生产要素 的产权界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 ,数据确权也 是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最为核心的问题 ,是数据要素市场化 的逻辑起点和法律前提 。《数据二十条》将弥合此前关于数据确权的各种分歧,引导各方将力量集中到更为细致的制度研究和设计上 。”
数据流通的重要前提是数据开放 ,它所带来的安全挑战来自何处首先需要廓清 ,《白皮书》给予明确 :数据安全责任体系构建尚不成熟 ,数据安全 的主体责任边界模糊 ;具体业务场景下 的技术落地仍然缺乏实践指引 ,数据安全管理与技术易脱钩 ;传统网络安全防护思路与措施无法满足当下 的数据安全防护需求。
“对数据开放中 的安全性、合规性、权益分配等方面 的考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据的互联互通与价值实现,市场因而呈现‘数据需要开放 ,却又难以开放’ 的困境 。”中国电子数据治理工程指挥部技术部主任国丽认为,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扎实 的安全技术支撑,需建立覆盖产权 、流通、分配 、治理的一体化的数据安全与数据要素化工程体系。
以《数据二十条》出台为标志,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从技术引领进入到数据驱动的新阶段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秘书长高素梅强调 ,目前我国数据管理的水平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数据管理 的科学性 、规范性、实用性仍然影响数据要素市场 的进一步培育与开拓。(刘艳)
马瑜婷代表:以源头创新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二十大代表在基层】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姬尊雨
“身为科技工作者队伍中的一员 ,党和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对科研工作者 的关心爱护 ,新时代科技改革发展 的历史成就,我亲身经历、感受至深。”连日来,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系统所”)研究员、执行副院长、免疫平台主任马瑜婷积极与干部群众交流传达党的二十大精神 ,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马瑜婷代表在实践活动上与青少年交流 。资料图片
根据报告对象的不同,马瑜婷不断调整讲话稿,辗转各地为不同年龄 、行业人群宣讲党 的二十大精神。
11月11日 ,系统所报告厅 ,马瑜婷为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等学校 的少先队员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队课” 。
“同学们 的爸爸妈妈在小时候吃过一种‘糖丸’ ,这种美味 的药其实 是预防脊髓灰质炎 的口服疫苗 。”马瑜婷在面向中小学生 的报告会中,总 是以故事开头 。“‘糖丸爷爷’顾方舟老先生就 是我所在 的中国医学科学院 的老院长 。上个月,我有幸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 ,我国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都非常重视。希望同学们未来报考医学院校,加入科技创新的队伍 。”听到这里,现场的孩子们都鼓起了掌 。
走上系统所8楼 ,两侧走廊上印有课题组简介,其中有一句话 :“实验难免有失败,但科研没有死胡同,潜心思索 的人总会迎来柳暗花明。”这是马瑜婷的工作信条。
课题组实验室对面 ,就是马瑜婷的办公室。距离仅七八步 ,她每天要往返无数遍,做实验 、分析数据 、指导研究生……“近期,我们经过大量的药物筛选,发现传统中药成分三氧化二砷能高效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我们建立了基于三氧化二砷 的治疗性全细胞肿瘤疫苗制备技术和质量控制标准 。这一个性化肿瘤疫苗不仅易于制备,而且抑癌效果显著 ,和PD-1单抗联合使用,能发挥1+1>2的抗癌效果。这 是‘老药新用’的一次大胆尝试。”马瑜婷告诉记者。
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的系统所 ,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江苏省 、苏州市 、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共建的新型研究机构 。2014年系统所注册成立 ,次年 ,马瑜婷放弃国外优渥的待遇回国,并作为首批员工加入。系统所成立之初,实验用具等配备不够齐全,“一开始经常得拎着冰盒到处租用设备做实验”。如今的系统所 ,已发展成为颇具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最能引起马瑜婷共鸣,这也是她传达党 的二十大精神 的汇报重点。“科技创新贵在发现重大科学问题,产生原创理论,打破固有观念,迎难而上 ,聚焦突破 。”马瑜婷说,2016年9月 ,中国医学科学院启动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以下简称“创新工程”) ,以“揭榜挂帅”方式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系统攻关。马瑜婷坦言 ,选准关键方向、给予充足 的资金支持,创新工程能够让科研人员定下心来大胆探索、深入开展原始创新,避免在争取经费和“文山会海”中分散精力。
“手捧党的二十大报告,我们深切体会到党中央对于科技创新和健康中国的高度重视 。”马瑜婷感慨,“国家大力支持科研的源头创新,鼓励发现原创靶点、机理和药物 。我们团队的科研工作将着力推进创新药研发 ,以肿瘤免疫学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23日 05版)